转自:新华社 11月24日 ,在上海打捞局的拖轮牵引下,“长江口二号”古船从横沙码头缓缓驶向黄浦江,已于今日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后续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 150余年前的古船“穿越 ”而来 ,其间经过了哪些险关,是如何实现“完好”出水的?我们随着执行打捞任务的“奋力”轮和“大力”号一起探秘。穿越火线辅助
为何采取“怀抱 ”式打捞? 11月21日凌晨,“长江口二号”古船在为其量身定制的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的整体抬升中缓缓浮出水面 ,古船犹如在一个矩形“怀抱 ”中重见天日,随后由主作业船“大力”号拖行至安全水域 。
这一“怀抱”式打捞方案的专业名称叫“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古船完穿越火线辅助好、避免受到二次损伤而度身定制的方案11月21日清晨拍摄的“奋力”轮“怀抱”古船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上海打捞局副局长周东荣介绍 ,由于“长江口二号 ”古船发现的地点在长江出海口,大量的泥沙冲刷堆积之下,掩埋着的古船至今仍然完整如果采用传统的沉船打捞方式 ,一是容易发生塌方,对打捞人员的安全和古船穿越火线辅助的保护造成威胁;二是打捞作业掀起的泥沙容易对古船造成二次损伤。
为了确保古船安全 、完整地打捞出水,又不扰动周围泥沙 ,上海打捞局最终确定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这一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抓娃娃”首先将古船整体打捞专用“端板-纵梁 ”组合框架沉放至设计位置,随后在古船底部下穿安装22组弧形梁,穿越火线辅助由46束共1426根钢绞线将“奋力”轮与怀抱古船弧形梁沉箱连接完成,将古船嵌入“奋力”轮 ,由“奋力”轮将古船拉升至出水。
这一工程持续了77天,终于将长48米、宽19米、高9米的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古船沉箱提升达到设计位置,总重达8800吨沉没150多年的“长江口二号 ”古船重见天日长江口水域打捞难在穿越火线辅助哪? 长江口泥沙多导致水下能见度几乎为零 ,流快浪高使潜水有效时间接近“砍半” 。
执行古船打捞任务的潜水员抓住有效时间窗口,累计下潜892人次,水下作业时长达2230多小时 ,完成了箱体下沉、弧形梁穿孔等关键工作 施工期间,上海打捞局先后投入“大力”号 、“奋力 ”轮、“沪救18”、“沪救19” 、“华和 ”穿越火线辅助等专业打捞船舶,以及辅助工程船舶、甲板驳、交通船约670艘 ,在经历了3次台风 、8次冷空气袭扰下,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打捞局“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工程项目经理胡建介绍 ,沉船打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提升古船沉箱这一关键环节选择了风浪穿越火线辅助流最佳的时机,采取了水下充气 、单边预提升、逐级加载等措施,通过智慧打捞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古船沉箱的姿态、受力情况 ,确保了古船沉箱提升一次到位 、一次成功。
“长江口二号 ”古船打捞过程中,经过项目组精心的设计演算、模型试验和施工准备,顺利完成了古船水下探摸、提取部分文物、清理障碍物 、古船扫测、安装定位桩等各穿越火线辅助项工作打捞背后有哪些硬核实力? 目前 ,古船已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
古船“穿越”工程共耗时77天,但打捞人员为其所做的准备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 2015年 ,上海打捞局在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下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艘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穿越火线辅助口二号”。
为进一步摸清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性质和年代 ,从2016年开始,上海打捞局组织打捞工程船舶、技术人员和潜水员等专业力量,每年对古船进行水下考古探摸 ,并采取保护性措施确保文物安全“长江口二号 ”古船经过吴淞口灯塔。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经过几年的水下考古调查,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穿越火线辅助江口二号”古船是我国水下考古又一重大发现,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为了满足古船原生性 、完整性、安全性打捞的高标准,上海打捞局联合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中交航信等多方力量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理论分析研究和多次技术论证、模拟实验、专家评审,先后开展了2次1:10模型试验,2穿越火线辅助022年1月份又进行了海上1:1等比例试验 ,均取得了成功,验证了“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
周东荣介绍,“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打捞方案集成了当前先进的打捞工艺 、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技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 ,尽在新浪财经APP
评论列表 (0)